close

唉呀呀,期中所有報告至此也告一個段落,終於可以繼續處理其它棘手的待辦事項,也可以專注在明天的「發展心理學」了!

期中指定閱讀報告-失控教室

蘇凱榮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所

壹、 班級經營書籍

根據專家學者對於「班級經營」的定義,可以解釋為「凡是教師或施教者於班級情境中,採取專業的策略、方法與做為,運用各種相關的人力與資源,對學生或受教者施以適當的處置與指導,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與專業學習的教育措施,即謂之為班級經營」(湯誌龍等人,民94),班級經營對於教師來說,是一件複雜卻又重要的任務,但由於班級經營的議題較重實務與實用的探討,故有關班級經營之理論與研究方面的文獻相當有限(徐西森,民86),能真正有效運用在實際教室情境當中的管理心法的實用書籍更是少之又少,不過本篇報告所介紹由陳漢森老師著作,稻田出版社所出版的「失控教室」,則是這少之又少的難得經典之一。

貳、 失控教室

「失控教室」作者陳漢森,是一名在香港任職的中學老師,在本書中寫下了自身對於班級經驗的經驗、技巧、理念與心得。其內容介紹如下:

一、 教室現場
教室之內,誰主浮沉?失控局面的形成,教師本身要負很大的責任,要消解頑劣學生的敵意,需要智慧與技巧。增強管教學生能力是繼續從事教師這個行業的重要條件,而在管教能力的提升要件中,首重認真備課,不與學生互相鬥法,不無故令學生難堪,學生自然能夠接受規範,教學也就能夠順利進行。其次,教師也必須是忠實的執法者,堅決執行基本秩序要求,若管理偏頗或失當,將使青少年在一個學習社會規範的地方,學得反社會規範的行為。

二、 認識邊緣學生
教學難免遇到頑劣學生的非理性說話和行為,對於這樣的狀況,作者將之視為學生「言行失禁」,不僅不要為無知加上無聊的學生對教師的侵犯記在心上,更應立即設法把他們負面的說話,扭轉到積極方面;把他們的精力引導到「創造」性的活動中去。作者並指出,儘管學生如何頑劣,總有「心靈的脆弱點」,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運用的就是管理的治術,使學生心悅誠服。若教師不擅處理學生的情緒,就像賣魚的不懂捉魚;若要與學生有良好的溝通,切勿斥責或令學生難堪,應該運用讚賞與鼓勵、培養學生榮譽感、從學生的角度觀察,引導學生認識與接受社會主流價值,並且主動遵行。

三、 管理教室秩序對策
要管理班級秩序,有許多能達到「以柔制剛」的手段,其中,利用「統戰」原則就是很好的策略。首先,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即備課充足、教學認真、處事公平、態度誠懇;第二,消解歪理,說明道理;第三,用讚美來指示努力的方向。當教師取得班級多數同學的支持,建立起威信,那麼就能令學生感到與教師作對,等於和全班同學為敵。
除了利用「統戰」技巧,實用的方式包括:取得頑劣學生「重要他人」的好感、說服、把惡性鬥爭變成良性競爭、將學生對於學習的期待做為自我積極態度的動力、調整教學策略等。

四、 建立具個人特色的管治風格
教師懲罰學生時最重要的力量是有道理、有證據,和執行紀律時,認真的態度和勇氣。懲罰是重要的最後手段,卻不是首要方式,有本領的教師,能夠不怒而威,學生既敬且畏,如何訓練教師自我效能,運用諮商輔導技巧,採取師生共商解決問題,誠懇勸善、堅持紀律,才是主要做法。

五、 心法
要獲得學生尊敬,就要努力建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風格,並且要有基本操守,要能理解學生的言語行為,不給學生貼標籤,控制自我情緒。當學生發生錯誤行為,教師要需要靠真誠的關心當橋樑,學生願意承認錯誤,也保存他的自尊心,問題才能解決。但是作者也提到,人力有時而盡,因此若能做到量力而為、盡力而為,則心中無愧。

六、 支援系統
教師除了提高自身能力,認識和建立自己的支援網絡,是管好教室秩序的指標。改善師生關係的主導者是教師,改善學校風氣的主導者是學校行政層,因此教師不是孤軍奮戰,和行政人員共同合作,將能發揮更大力量。作者推崇的「全校參與式訓導」,即校方對學生有要求和期望,不放任自流,教師和行政人員盡力協助學生解決學習和情緒問題。

七、 激戰之後
本書最後,作者以「教育沒有伏魔仙丹,時刻反省自己的教學,才能不斷的進步」做為最後的重點,強調教師要提高教學能力,使教學設計緊湊並且與同事成長;掌握與學生相處技巧;要有友善、關懷、愛心、耐性、公平的態度等自我提升的理念,做為給予所有教師的期許。

參、 總結與心得報告

一位教師在開始進行教學之前,必須先了解課程內容並且做好充分準備,教學進行當中,必須了解教學技巧與應用、師生情緒的管理、教學媒體的運用、教室秩序的維持、習作指定與批閱、學習障礙的診斷、補教教學的安排、創意教學的實施、教學時間的掌握等,各項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甚至是教師的自我表現。而一位成功的教師,其個人需具備的特質應包括:真誠、尊重、耐心、信心;其教學應具備:充分準備、適切安置;其管理與輔導應具備:立場堅定、建立威信、善用讚賞、設身處地等要素。
雖說班級經營重視實務經驗,但是卻不能因此偏廢原理論述,唯有具有先備知識,充分心理調適,多方吸取他人經驗,才能在進入教室,面對學生之際,充分展現教學成效,達成教學目標,讓師生、家長、學校、社會皆蒙其利!

參考文獻

徐西森,民86。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湯誌龍、孟祥仁、鄭明長、徐西森、吳思達、吳雅玲、羅希哲、張碧如、劉永元等人,民83。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ny6483 的頭像
    sony6483

    sony6483的部落格

    sony64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